潮新闻 共享联盟·桐乡 周玥 艾婧一(见习)张驰
衣服破了,拿针线补一补很寻常。但把摔得稀碎的瓷器,“缝补”得滴水不漏,你见过吗?这般不寻常的手艺,在风雅桐乡,让一名95后做出了“名堂”。
最近,一名桐乡小伙把自己修补瓷器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并发布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给大家“安利”锔瓷这项已不多见的非遗技艺,“圈粉”无数。
(相关资料图)
修壶盖、修花瓶、锔大盆……视频中的他,大多时候都在埋头敲敲打打、钻孔磨边。修补的每个细节,都在镜头前得到清晰呈现。
短短几十秒的视频,浓缩的是几天甚至一个月的修补过程,传递出一股“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
这位新晋“网红”95后匠人叫钮鑫杰。小伙子是濮院人,今年25岁。工作室就是家中一个10平米的小房间,外面的客厅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快递纸箱,每个箱子里都装着茶壶、杯子、瓷碗等易碎器物。无一例外,它们在被送来之前,就已破损。
它们的主人,远的来自新疆、内蒙古,近的在上海、江苏。大家都是在看到钮鑫杰的视频后,奔着让“宝贝”重获新生的目的而来。
来到钮鑫杰的工作室,就好像穿越到了旧时光。雕花的柜子是他外公结婚时亲手打制的,原木色桌子已经传了五代人,就连门口的磨刀石也是曾做过锔碗匠的爷爷留下来的……各式老物件和修补工具,把这个小小的空间填得满满当当,带着岁月的积淀。
年纪轻轻为什么会钟爱这种小众的老手艺?
物资匮乏的年代,修修补补是常事。爷爷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帮人锔碗的情景,至今仍留存在钮鑫杰的记忆中,“后来日子越过越好,要锔碗的人越来越少,爷爷也只是偶尔在家里修补一些物件。”
但“传承”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会计专业毕业后,钮鑫杰走上了工作岗位。工作之余,他开始接触锔艺,从网络上、书本上查资料自己摸索,学着用爷爷留下来的工具,之后又去安徽拜师学艺。他锔成的第一个器具是一个深色的小茶杯,至今还摆放在桌子最显眼的地方。
瓷器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承载着中国人温润朴素的文艺品格与价值追求,让瓷器“破镜重圆”是锔瓷匠最大的追求。
2018年起,钮鑫杰开始能够独立完成锔瓷工艺。工作间角落里一个不大的木质方桌,便是他的工作台。锔瓷历史悠久,唐宋时就已出现。“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指的就是锔瓷这一行活。其过程讲究,要经历对缝、定点、打孔、锔钉等多个步骤,“打孔不能浅了,也不能打穿,否则就废掉了……”小心翼翼地揽着这份瓷器活,钮鑫杰在自己的小小天地里,一锔就是5年。
经他双手被修复的器具,累计已超过1000件。近些年来,钮鑫杰尝试把锔瓷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上,没想到效果不错,很多人慕名而来,找他锔瓷。这也促使他将这门副业,变成了主业,全身心投入其中。
比起物件本身的金钱价值,钮鑫杰更在意的是它们带给主人的情感价值。曾有山东网友联系到他,希望帮忙修复一把瓷壶。这把瓷壶,是这名网友的姥姥,当年留给她妈妈的嫁妆,一直很“宝贝”,但不慎被摔破了。眼看妈妈马上要过八十大寿了,网友希望帮妈妈将瓷壶修复好,以弥补老人心中的缺憾,也算是送上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瓷壶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动着钮鑫杰,“要赶在生日前做好寄出,时间非常紧。从收到快递开始修复到寄回给对方,我一共花了十多个小时,熬了一个通宵,最终让网友顺利把这把瓷壶送给她母亲,这种成就感是没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破碎的器物,拥有了崭新的生命。这样的重生,同样也给它们的主人带去了一份感动。“小锔匠,我给你寄的荔枝甜不甜?”“小锔匠,给你寄了我们家乡的特产。”……很多时候,对方会用一箱从广东打包来的新鲜荔枝,或是远方的土特产,表达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谢。感谢这个年轻人,用精湛的手艺,守住了自己的一个珍贵物件,以及一份无可替代的念想。
这样的真情传递,让传承这条路走得并不艰难和枯燥。“每一个器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修复它们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钮鑫杰说。眼下,亟待他修复的器物,工期已经排到了今年12月份。
薄薄的瓷器,毫厘之差也可能导致失败。要将一件破碎的瓷器补好且不失美的韵味,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半年,极其考验锔瓷匠的心性和耐力。钮鑫杰的沉静从容,有着莫名的感染力。修补好一件瓷器,他会俏皮地挑两下眉。
就像他在短视频中所说的,“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我修瓷器。”
钮鑫杰自称为“江南小锔匠”,在瓷器的修补与陪伴中,小锔匠感受着他的尘埃与星辰,也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瓷器中蕴藏着的时光与情感带给更多人。
而今,钮鑫杰正在筹备更大的工作室,锔瓷的同时,还准备开班授课,“我不仅要把锔瓷这件事做好,还要把手艺传授出去,并且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让更多人看到这门手艺,并且能够喜欢上它。”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