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南安罗汉舞俗称“罗汉送喜”,至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是大余县南安镇客家人一项集音乐、舞蹈、技巧表演艺术为一体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
本期有声海报,让我们一起走进大余南安罗汉舞。
大余南安罗汉舞起源于明末清初,当时正值新旧朝代交替,战争频繁,局势动荡。战争与饥饿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祈求社会安定和人丁兴旺的欲望日渐加深。南安罗汉舞就是在祈神求子这种精神支配下产生和形成的。
南安罗汉舞的形象塑造和表演形式都是很奇特:由罗汉头、猴子、罗汉崽三种形象组成,共二十多人表演,表演者大多是少年儿童。在情节表演中,罗汉头有“迈老人步”、“捧腹”、“捧臀”、“抖袋播崽”等动作,表演时先跳罗汉后舞龙。
罗汉舞的音乐伴奏是民间打击乐,采用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各一面,伴奏形式较简单,有固定的节奏鼓点,为丰富罗汉舞的艺术形象,起到了恰到好处的作用。
2010年,大余南安罗汉舞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设计制作:李喆、廖锐、黄春华
策划:刘君、彭惠、吴波
出品:赣州市融媒体中心、赣州市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区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 邱晓玲]标签:
X 关闭
X 关闭